每个星期的五天上课日,同一样的时间,当天还未亮,当皎白月亮依然高高挂天中,我已爬起床,起身。当我睁开眼,仿佛与平时不一样,沙啦啦……哗啦啦的声从冲囧口传进我房里。此时,心中泛起担心并带点失望的感觉。穷空一片红彤彤的,像关公的脸,就算隔着一丝窗帘,我都能看得十分清楚。今天正是我期待已久的一趟旅程——环游槟岛古迹区。学校特地为我们中三生举办,我当然趁这机会参加这趟学习旅程啦!身为一个槟城人,古迹区里到底有什么人文文化,什么传统习俗,我都不甚了解,感觉有点丢人。
问题是,气象台本在上个月尾预测北马在这星期会迎来暴风雨,也可能会有发生水患的可能性。现在正如气象台所说的,外头正刮风暴雨。不仅,古迹区有是较处于岛上偏低的一部分,发生水患,无不可能的。我心想,这次的学习旅程应该是泡汤了。我还朝天膜拜,祈求天帝别再下雨了。当校车要来临之前,我依然还在犹豫是否还要到学校去吗?左想想;右想想,最终还是选择踏上巴士。
巴士上的乘客大都闭目养神,静得连花瓣掉下来都听得见!而小车的引擎声,仿佛听惯了,不加理会。到学校的一路上,忧心忡忡,就掀开车帘,然后欣赏前椅背的“
灯影戏”。
不知是否是天在庇护着我。当我从巴士下来,与竟然停了。却没想到,当我踏入校园,雨神却赵风唤雨,雨儿倾盆而下。这时,我的心又凉了半载,机会似乎变得渺茫。我打开小说,在食堂自己默默地阅读。不知觉中,7时半了,旅游巴士也停泊在校园外。雨却没有停下。我们撑着伞,一个接一个的往巴士走去。

望向旅游巴士的窗外,隔着玻璃,加上雨水的冲洗,外头一片茫茫的。
部分乔治市古迹区的地图。(画圈处是我们将参观的地点)
8时半左右,车子停在旧关仔角的海边。雨渐渐缓下来,变成毛毛雨。右边的马六甲海峡,海浪滔滔。望向海平线,有两艘船在水中慢行。而缠着海平线的蓝天,布满乌云,连太阳也给遮住了。而在车子左边则是立于1786年的康华利宝城!
“康华利宝城外”景
亲眼目睹“城门”打开。相信以前图片里的桥下是水吧!
木依然需要靠着水发挥其天性才能反映万物倒影。
这尊人像是槟城开发者,有点帅。嘻~(若从照片仔细观察,不知你们有否发现,他,在流眼泪。)
阳光正好照耀这名开发槟城英雄——法兰西斯·莱特(Francis Light)
康华利宝城上有好多尊大炮。但据悉,这一尊炮有400来岁,并经历了沉入深海的折磨。
那尊炮原来是由东印度荷兰公司(V.O.C)制造
这张是在那尊炮后发现的一个人的模样。这代表着什么呢?
这是一张从城里的一个堡垒里所拍出来的画面。
看这梯级与墙壁的面貌,更显得这古城已“年迈”。城里记载了英国人侵略槟岛的点点滴滴。这里也是他们第一个落脚地。城垒的形状像艘战舰,导游说,这是为了让前方的敌军还未战,士气已落。我想这里非凡的灯塔设计,也是因为如此。
……可想而知,以前英国人有多么的会享受生活。但占领他人领土而得到生活享受,我依然接受不了。
听导游说,以前这里是监狱。看起来也阴森森的。
过后,我们一同徒步,撑着伞,穿过议会厅前的大草场。草场都积满了水。许多工作人都员弯下腰,不知是要除草还是做啥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那片绿茸茸的大草场都长满了小小的蘑菇!
穿过了大草场,我们来到了法院的前面。导游在法庭前的红色喷泉给我们说一些槟城的历史、故事。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我脑海往导游说的去,仿佛回到当年的槟城,庇能。古老建筑物,日夙夜寐的人儿,被晒得黑里透红的皮肤,汗流侠背,高官,英军……
槟城法庭前的正义女神
在它身边绕了一圈,才发现四面人像都有缺陷。有的没有手,有的没有头。
穿过法庭,来到了圣乔治教堂。可惜的是,教堂正得到政府拨款维修,整座教堂都被围得牢牢实实的,看不见里头儿。只看见那尖而立挺的屋顶及纪念槟城开发者——来特(Francis Light)开发槟城100周年的纪念碑。
对面的是当时人们闻风丧胆的义兴街。(可惜的是,刚好一辆豪华车经过)接着我们整队人坐在教堂旁的槟州华人大会堂前的梯级上,聆听导游讲解关于槟城古迹区的房屋特色。此时,我才发现,原来每一间战前屋的格式、雕刻、都有它本身的知识。战前屋也分成五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造风格。就如华人所居住的屋子,屋顶上的“马背”,都有这不一样的形状。原来它那各式各样的形状都跟着5行——金、木、水、火、土来建造。
听完了以后,我们便到隔壁历史悠久的观音亭又称广福宫。这里,对我并不陌生。但可是,原来这里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观音亭里,除了外头有一口井,原来里头还藏着两口井。此时我感到有点吃惊!哪来的两口井啊?

这是其中的一口井。现已当成储藏室。
据悉,庙宇屋顶上的几尊佛像,那七零八乱的表面颜色,是以破碎的瓷碗盖的。
香烟袅袅,看似平凡,却装满了人们的祈望、祝福与希望。

这张是在槟城历史悠久的观音亭外所拍摄的照片。我个人颇为喜欢这一张。(图片摘自某朋友的面子书)
集合后,我们随着导游参观旁边制造花环的印度小店。那印度伙子手巧灵活,很快的把一撮有一撮的花瓣套在细绳上,不久美丽又热情地花环已形成锥形。
这位师傅正全神贯注的做印度花环。(图片摘自某朋友的面子书)
印度花摊所摆出的花,一片万紫千红。(图片摘自某朋友的面子书)卖香店老板
终于来到了全槟唯一一家纯手工制作香的小店。这小店就座落于观音亭的后巷,虽那儿有不少人,但却感到些许冷寂。听上一趟来参观的朋友说,他们有机会看到制香的制作过程。可惜的是,今天下着雨,店主并没有把香摆出来晒。店主十分好客,他全程都以笑对我们。店子好小,却能生产出那蕴含着本土情味的香,且包含了店主的辛勤劳动,温馨感。他仅靠一双手,虽然已年迈,虽然没有人继承这传统艺术,它依然不放弃,为的是艺术,为的是中华文化,我相信他依然会在意没有人传承这制作香的手工。
好吧!来张照。嗯……相似度??^^
花儿得到雨水的灌溉、洗涤,更显娇艳。但若没有身后绿叶的衬托,也许现在不受我们注意。
(图片是在香店外拍摄)
原本这朵花旁也有好多朵国花——大红花,可是大多都背上一组给摘去了,剩下的都有些许枯萎。
狭窄的羊肠小径,却依然还有很多辆汽车驶入。
过后我们往槟城的“小印度”走去。我们被允许在“小印度”游荡。我和三位朋友,一边吃着印度三角煎饼(Samosa),享受它那呛辣的口感,慢慢咀嚼着,一边跟着旁边小店的印度曲子的节奏,轻盈的逛逛这充满印度风味的“小印度”。路上的人儿的皮肤都黑黝黝的,些许凹凸不平的小径,斑驳皲裂的墙壁,一把把大伞儿,还有印度“情歌”在播送,空中弥漫着的印度气息,简直好像离开了槟城。我在怀疑,我还在槟城吗?
停在路边的小档口,跟朋友点了好多印度煎饼,坐下来好好品尝。这感觉和在城里的咖啡店有点不同,我坐的地方只不过是一个档口,一把伞,而我身后与二尺多便是来来往往的车辆。我们点了4片印度煎饼(Roti Canai)、4片印度薄煎饼(Apom),结果剩下好多打包回家吃。

(图片摘自某朋友的面子书)吃了早餐,不,午餐。就说早午餐啦!吃完早午餐后,我们的旅游时间仅剩20分钟,但导游不理时间作祟,依然很细心的带我们参观了许多地方,并告诉我们其典故。
刚好赶在印度庙要关闭前,进去参观一番。虽然导游任由我们到里头拍照,只是别把镜头对准神像。但为了对他族神明表示敬意,我还是决定不进行拍摄了。不知你们是否有留意到通常印度庙有一尊象面人身的神像呢?我很荣幸当天可以聆听到它的典故。^^


没想到我也有机会参观前方的宗教场所。原来这里头有一片此地的富裕主人的墓地。

在美的天堂鸟都有凋谢的时候。(请问这是天堂鸟吗?^^")
往左走,是打石无尾街。是不是对这路名萌起好奇心呢?

这是巴士座位上的图案。原本觉得不起眼,但躺坐在椅子上,仰望着它,渐渐的觉得很有美感。
巴士行驶不久,已回到城里。心里感到莫名的不舍。了解并亲眼看到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故事等,这时我才发现槟城有好多东西我都无法一览无遗,一次就能一慨了解。各族文化、语言的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这就是槟城的味道,槟城的特色。这是我感到骄傲的地方,不老槟榔。这几小时都穿梭于古迹区,我似乎不在21世纪。踏上巴士的那一刻,心中泛起不舍之情。导游在我们临走前说,保护古迹区,就靠我们这下一代了。他的语气带点酸涩感,仿佛把我们当成他的精神寄托,把希望寄托于我们身上,我感受到他的热忱感受。而我,却对这地方感到不舍,我知道我鲜有机会会再在此游玩,离别了这里,哪年哪日我俩还会再相见呢?

在这趟旅程,我向那卖香老伯买了这两柱香,就当这是个纪念品吧!
若有不对之处,请多包涵。
-------------------------------------------------------------------------------------------
在此特别鸣谢:〉学校的辅导老师(辛苦你们了)
〉黄导游〉巴士司机
〉挚友—李柔仪提供照片。
屠妖节快乐
(5.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