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30, 2011

请清除“心中的地雷”


看见每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误会的产生,多半都是心中的地雷被人踩及了。发生爆炸了,两方还是每一方必定被炸伤。

十分赞同一句马来谚语:>人多相同于性格繁多

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专属的性格、理念、人格与原则。这是人类本能。人类本就是合群动物,就应有责任与外界做出里外协调。不过在这追求个人风格的时代,好多人经常总爱把自己持有的性格、态度当成自己所谓的“个人风格”。明知自己有好多易导火的开关,却丈持为自己所谓的“个人风格”,而不将之磨平,挖除地雷以不制造任何伤害。结果?死伤惨重。失去了朋友该给予自己的真挚情谊又何能怪人。

为何那些自以为的人总不要自行与世界融合,除掉开炮的点火处,却选择在自信满满地展现着自己的“特殊个性”呢?

因此好多争执纠纷误解的导火线就因地雷的泛多。

所以第一个不骤就要学会以“忍”抵御一切蜚言蜚语。忍到了极点,痛快的宣泄已不是“作恶”。次于“忍”的就是自行每日都将自己心里的地雷给一一拔掉,打扫在内心世界里的森林,等到了别人踏进来探索自己的国度时,才不会误踩地雷!

当世界踏入了重自主的时代,万物之灵更应该自爱并和谐共处,面对自己惹出来的麻烦,方能稳定沉着的应对它。有时会觉得,傲慢、自大渐渐地在世间上增加,世界就不懂会变得该如何形容的“可怕”。

(30.11.2011)

Nov 24, 2011

《暮光之城——破晓(一)》



这一天,原本想趁金马奖颁奖典礼举办前,贴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观后感,可是恰好碰上与朋友一日游的日子,加上又看了一部挺火红的电影——《暮光之城之破小(一)》,因此还是先把我对那依然还在脑中荡漾的电影情节绘成文字。


是实在的,我并不够资格对这电影作出任何评价,因为自己不曾观赏过前几集,也不曾阅读过其小说。所以就以单单对这部电影说我对之的感想。


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听过某位老师跟我说此片在英国获得很差的评价,加上在这部电影系列的前几集上映之时,听见许多朋友对之的劣评,所以对这部电影早已有所保留。


虽然我迟了5-6分钟进场,不过我想自己也没有错过任何重要的部分。甫踏入影院,就只看见男女主角在窃窃私语,谈着结婚大日子的事宜。而接下来的近30分钟,就是满堂欢乐的婚礼。而其中的5至6分钟才是整个故事的衔接处。其它的,可有可无吧!(当然,这是以一个不曾看过也不曾读过整篇故事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所有的看法)


过后的一整段故事,算是让我看得通顺的。但是最后还是抛个问题出来就是那位女主角睁开眼的一幕)那是必然的,因为《暮光之城—破晓》还有第二部分嘛~


不过对我而言,如果没有抛出一条忽如起来的问题,而是以顺着故事桥段,然后来个“卡”,这就有些许说故事的“艺术”成分在里头,那就显得较为完美。当然,这是我个人对电影的特别喜好。)

当然,我还是觉得其中许多男女主角的亲热戏是不必要的。但对其他人而言,也许这就是电影的小情趣吧!



最后还是得一提的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实在无法接受一部“僵尸”电影会出现一幕几乎半小时的正经婚礼画面。虽然这对故事来说是符合逻辑的,但我还是有点怪怪的。


就再强调多一次,以一个只观赏过这一集电影系列的人而言,我只会给这部电影打两颗星。


(25.11.2011)

Nov 22, 2011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读后感


~ 2011年青春,“那些年”这三个字颇为容易抓住好多人的注意力。所以近期要打什么广告,只要加了这三个字,即使是乘坐电车扫视过那抵御不住电车速度而形成如流星般横过的广告,车上的人都会转头望下。

先注意标题,是《那些年》的读后感。所以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别把电影的景幕都搬到脑海里。是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故事,必须将小说(应该说作者的自描的真人真事,但还是姑且称之为‘小说’)与电影划分开来。观完了两者的人应该明白我的用意。为什么呢?就把《那些年》的小说作为中心点吧!毕竟小说是老早就面世了。两者之间,电影的故事情节与小说的简直差如天跟地。共同之处,也只有演员与一些只手一抓而取自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对白,然后零碎般的呈现在大银幕前。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耳际掠过就难以磨灭的书名。没错的话在它爆红前应该是早已出现在市面上了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曾经就对爱情小说有莫名的陌生,而且也不感兴趣,印象中就是女孩们的手中宠物。就因为它的“爆红”,也好多人赞不绝口,让我感觉这仿佛成了潮流。

最终,打开了心窗,向朋友借了这本书。好惊诧,由于《那些年》的爆红,市面上开始出现改版。而学校里真正去买的人就只有一两位,使到我第一次和朋友借书还要拿号码。真的是奇事。

故事原来是围绕在作者年少时与心仪对象之间。里头都写着当时他中学时期的不成熟恋爱(我朋友称之为“小狗恋”,真搞笑)情节和作者与好“麻吉”(毕竟是台产故事,用些台湾用词也因应该的啦)之间的趣事。我很喜欢作者以简易青春的常用词句,并不失文学程度的方式来撰写这故事,实在令人感到这些情景十分贴切,就想在说我们的故事啊!

最记得的是男主角——柯景腾与李小华在中三时的一段小恋情。没有实在的男女朋友的认可,也没有男女朋友之间应有的牵手,或是斗嘴暧昧的。就是两人每日都一同步行回家。男的总是低着头思考女孩的心思,而女的则会有不懂哪来的勇气向母亲提出自己想每日下课都不再乘车,步行回家。两人都想牵着对方的手,虽然两人的手一直都碰着,但最后还是“没有”。结果也让读者们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打气,最终还是带着丁点儿的失望继续期待他们牵手的情节出现。这种淡淡地恋爱,总是隐约地勾起好多人模糊的回忆。

再说到男孩们追女孩的故事。那时已说到了男主角柯景腾喜欢上了女主角沈佳仪(不知怎么,每次听到“沈佳仪”这三个字,就有莫名的思绪在脑里,心里也莫名的甜丝丝)。柯景腾那时单纯又带点恶意的分析他“情敌”们的招数。他说:情敌们不是一见面就“猛谈天”,不就是不时不时偷瞄各自心中的“她”。这一个分析,真让我慧心一笑。哈哈!作者真把我们的青春年少的心给狠狠地解剖!

我个人真的觉得柯景腾追心仪女孩的方法是我们这一群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他与一般人不同。沈佳仪是个很会读书的女孩。就因为了她,柯景腾发奋“K书”,从一位放牛生蜕变成一位学术表现不错的学生。最终让人失望的是,在大学的试考,沈佳仪竟然没有出现在考场中。而这一切就因为一个很“废”很“吊”的原因。就是这样,总是在最靠近的时候离得远远。

最让我难忘的依然是柯景腾与沈佳仪在电话告白的那一段。柯景腾不懂何来的勇气“猛”向沈佳仪表白,也许是毕业了吧!也许就因为这样,他才无法压抑那对沈佳仪已满出来了的喜欢。沈佳仪最后问他一句:“你想知道答案吗?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这一刻,我相信每个人的答案一定会与柯景腾的不一样。很巧妙的,柯景腾竟然很坚定的拒绝,就因为他还想要继续喜欢着沈佳仪。那一幕,好浪漫。

感觉很突然的,也很奇怪的是突兀的格斗比赛。因为一般的爱情故事是不会出现血腥的暴力场面。但在《那些年》里,却是出现了。相信作者也担心读者的不悦,在旁也解释了一番。他说服了我。(那一场血腥的格斗比赛就不多说了)就因如此,沈佳仪好一段时间没有和柯景腾联络。柯景腾也因此放弃它的追求。

日久,各自已有各自的生活圈子。柯景腾交了个女朋友,不久也分手了。沈佳仪也是。某日,他们俩再次通电。谈起了好多那些年的回忆。而那一通电话,也让柯景腾终于知道当年沈佳仪的答案。各自微微笑,像是在笑年轻时的幼稚,像是在笑那些年的遗憾,也感叹因有那些遗憾而没有了遗憾。

最后,沈佳仪结婚了。另一半,不是柯景腾。不过他们俩,还是有着知己的情谊与默契。是个让人心有余悸的结局,也是个让人满意的结局。

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好笑的,因为这些都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而我们这一群就是正经历的人啊!哈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个很好的故事。阅过的人都知道,它不单单是爱情故事,它也有年少时与“死党好友”的故事。它就像是一片魔镜,透析每个人年轻时的心思与单纯想法,而它也能勾起好多人的年轻回忆。

很高兴的是看到许多人都争着要阅读这一本书。这算是我中学生涯中第一次见到的。在班上读小说过往都是女生的刻板印象,《那些年》的出现可真改变了这事实。不管是男的女的,甚至是那些不读华文小说的同学都争着要看《那些年》。我心里暗地里的想:西方有风靡全球的《哈里·波特》,幸好咱们东方终有个《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占据了我们青春的回忆。

嗯~这时来一首胡夏的《那些年》是最适合不过了。

(22.11.2011)

蝉联/卫冕




昨日晚8时半,相信有近一半的马来西亚人口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那些正播放着一片绿色的节目。不错,昨晚就是我国足球队在东运会决赛与东道主印尼的巅峰对决。我也是那群人的其中一位。

原本两小时的足球赛事,就是没想到双方戏剧性的踢到了点球大战的局面,11时半,成绩才真正揭晓。

而结果是大马对以点球4比3 打败了邻国,卫冕了东运会男足项目的金牌。国人心中应该是十分雀跃的。

那一晚双方都踢得激烈,虽然比赛的节奏没有如欧洲足球联赛那样惊人,也没有像他们的踢球力度那样大,但多次射门,多次的扑救,球场上的欢呼声,还有语气急促的报告员,这些都让人看了为这场比赛惊心动魄。

点球大战是最为紧张的部分,当最后一位印尼球员的射门被我国门将凯鲁成功扑救,那一刻已意味着大马队与冠军仅剩下最后一个射门。

有时真搞不清楚自己。在一个快要为胜利欢腾之际,当时我的心情却是有点错乱。我看着银幕转向十万个印尼球迷,欢呼声、锣鼓声、笛哨声渐渐缓下,个个都盼望着我国队队长的最后一颗点球无法破门。当下我并没有为大马队祈祷,只是在想如果大马队队长真的把球踢入了龙门,那么上千万的印尼人民不就一瞬间跌入失望悲伤的情绪里头吗?若是不进,那他们就会普天同庆,世上千万人呐!

不过相对来看,大马球迷就成了失落的那一群,面子书上的留言也会少了许多。
但最后,印尼门将的身体真是挡到了大马队队长踢来的球。那一瞬间,我在心里可是“哦”了一声!以为我国竟然又再错失良机。可是谁都万万没想到,那球就这样戏剧性的进了龙门。

是的,大马队蝉联了冠军宝座。最后一颗的进球,我还是双手抱拳,高高举着。大马队卫冕了金牌,真的是可喜可贺啊!

几句客套话,朋友曾以讽刺的口语对我叹息“同人不同命”这道理。
来自大马的“壁球公主”多次蝉联各大小的公开赛,甚至是六次蝉联了世界杯,结果我们只能在各报章的小角落看到此新闻。
大马羽毛球一哥更是夸张。仅是打入了某某公开赛的半决赛或是决赛,各报章的体育版至少有一页是给了这位拿督级运动员。
话说回来大马足球队。历史性的蝉联东运会金牌,想必是被刊登在各报章的首版了吧!

(22.11.2011)

Nov 14, 2011

“家常便饭”


刚不久父亲开了个玩笑:不然我们新年的时候只吃粥好吗?

笑了过后,脑中忽然萌起一些有点诙谐的思绪。

想想看,上一辈的人平日就吃咸鱼白菜配白饭,也正就是所谓的家常便饭。常常都听母亲说:你们真“好命”,我们每每到了新年才有鸡肉吃。
上一代人,每日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到了每年一度的新年才来个新口味,就把它叫做“三菜一汤”。

就换个角度来看,我们这一代几乎每日都有鱼有肉有菜有汤,恰如所谓的三菜一汤。当然,没有“三菜”,都有“两菜”。就因如此,不时就听人怨说平日的“家常便饭”让每逢佳节时都似乎失去了一些节日的气息、感觉。

所以那一刻我就想,既然我们的“三菜一汤”真已让人感觉宛如当年的“咸鱼白菜”,那么不如每逢佳节(尤其是新年),都来个当年的“家常便饭”,不就没有了那像“家常便饭”“三菜一汤”了吗?
(14.11.2011)

Nov 10, 2011

草场边的思绪


昨天的天气开始转好。终于撇掉之前好几个星期的可怕“定时”气候。真的,不懂那个星期开始,我住的这槟城啊,每天来到了下午五六时就下起了雨(真的是每天)。真邪门!但最令人不悦的是下雨的时候恰好碰上最为适合到外头走走逛逛运运动时候。最后,所有锻炼身体的计划全都泡汤了。

不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段“定时”的下雨时间日渐移前。因此我心里暗自预测,也顺便安慰自己,下雨的时候 会渐渐提前的,那时昼夜交更的时候将会是天晴的。
今天是下午放晴的第二天。真是高兴。又再回到花花草草、树木、柏油路的怀抱里。一片绿油油的景色,总是让人舒适,顿然地也把心中、脑海中的烦恼蚕丝儿都给抛到另一个时空去(最好不是抛给平行时空的另一个自己)。不懂怎么,也不晓得是从几何始,巧妙的,甫回到这老地方竟能接受路上多不胜数行驶过的车子,亦接受那实在让人难受的污烟。心里想,活在这时代的世界里,要完全的杜绝如此的现象,唯一选择应该是住进森林里去吧!要怪的,也只有自己为何要跑到楼多车多人多的地方呢?

6时半,我往家回去。走着走着,某个画面让我感到感叹、无奈甚至是觉得有点悲哀。一路上,往我走来的人,第一个:咳了几声;第二个:打了声喷嚏 ;第三个:也咳了几声,声音有点诡异(像是想要使喉咙舒畅,是痰作怪吧!)。

唉!地球病了,人自然也病了。
就在霎那间后,忽然脑海冒出一条很怪异的问题:猫啊、狗啊、……总之是甫乳动物,它们都有打喷嚏或是咳嗽的吗?有的话又是怎样的?
图片取自google.com
图解:慢动作打喷嚏图
(10.11.2011)

Nov 3, 2011

步入空闲


时间带我步入无束缚的礼堂,
清闲的舒适感觉是弥漫空中的冷气。
孤坐在里头的我也许已闭上双眼。


养神的话:我该要一段时间甦醒
单单闭上:我会享受于这充满凉意的空间,久久不想离开。
前者?后者?两者皆是?
我不甚了解。

(3.11.11)